2023长春敏捷之旅——线上活动总结

Posted by Bruce Wong on November 18, 2023

长春敏捷之旅线下活动第二周,欧兰辉和孟繁强两位老师进行了一次线上分享《那些敏捷认知的岔劈》,通过对话形式,在轻松的氛围中,幽默诙谐回答现实中敏捷落地的那些岔劈的事,以及他们背后的深层原因。很多小伙伴纷纷留言表示受益良多。下面总结一下精彩内容:

2023-11-01 21.53.37.jpeg

验证伪需求和验收任务

  • 如何验证假设的需求?闷头考虑出来的需求是否是真的客户需求呢?
  • 完成标准(DoD)的叉劈:验收需要有一些可以验收的状态,而不是空话。
  • 完成的任务是否可以造假?都达到完成标准,为什么上线就出bug?可以尝试一些实践,例如:需求反讲。看看是否能讲对。
  • 晨夕会的方式来快速验证团队是否理解了需求。早上团队发誓要完成的需求,晚上没完成遭“雷劈”。

领导想要的是加班数据还是有其他诉求?

  • 按照加班时间排名。这种卷是否必要?需要和领导分别进行对话,明确领导到底要的是什么:例如:是要加班时间,数据好看,给自己在其他领导面前增加竞争力?还是需要实际的产能的提升?这个目标是否必须要加班才能达到?也需要用一些数据给领导看到,效能和工作时常有一个区间。不可能一直往上升。在一定区间就保持稳定了。团队的吞吐量是相对稳定的。
  • 如果团队知道加班时间是考核的指标,那白天的工作效率可能也不会高,因为大家知道做完也走不了,那不如就慢慢来了。而这些是否是企业希望看到的呢?

敏捷的各种会议多?是低效还是误解?

  • 会议是传统团队信息分享的主要途径。但是实际上会议的效果质量并不高,例如:大家在会议中的参与度不高,缺乏会议主题,组织效率不高等。新的scrum guide里面只提到了三个会议。他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高效的分享信息。同时鼓励结合引导技术来提高会议效率。
  • 团队对会议来说是要一个结果还是要一个行动。如果明确了目标,不一定要一个会才能达到。例如分享信息可以坐到一起,互相转身就分享了。敏捷强调个体与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。尽可能坐一起会更好。
  • 应用了敏捷方法,增加了一系列的会议。这也是个误会点,是否考虑过当前使用的会议们是否高效?尝试敏捷方法后,是否还有必要开?是否可以用敏捷的方式代替?不是一直做加法,需要思考替换或者做减法。
  • 晨夕会,必须有时间盒子(15分钟)。不需要过多解释,聚焦会议目标——解决方案和是否完成,遇到什么困难等。
  • 有的团队从来不开会,能够很好的运行。现在要开会,觉得很难受。这种场景我们需要思考,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对齐和分享信息,如果当前团队已经有很好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,那就不需要为了敏捷而敏捷了。保持现状就好。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团队自己摸索最适合自己的。

如何将变革引入组织?

  • 对一些有固有规则的团队,引导他们自己先指出来希望改变的内容。而不是教练直接说出来会更高效。通过团队自身探索性的推动,好于外部直接介入。
  • 敏捷的变革是否引入第三方顾问?敏捷的本质是熵减的过程,实现熵减必须要外部做工,封闭系统没有外部做功,不引入外部智慧,只能内部越来越复杂,越来越混乱,这个是系统熵增的本质。如何来引入外部的做做功呢?:一方面直接引入外部顾问。另一方面,也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,通过读书引入外部经验作为参考。
  • 敏捷落地过程中对工具的依赖也要注意。并不是搭建一套敏捷流程相关的工具链平台组织就敏捷了。这种如果不起作用,会被认为工具是没问题,而是人有问题。因为别人都用这些工具为什么可以,我们为什么不行?这是一个人知错误。
  • 软件是看不到的东西,看不到就无法管理,怎么管理就要想办法变成能看到的。例如:敏捷中的一些实践,迭代演示,将任务分割成可以看的到迭代。
  • 敏捷不重视项目管理?其实一个用户故事都可以堪称一个小的项目来对待。做这个用户故事有团队(1~2个人),有时间(1~2天),有目标(首先这个用户故事),最后有感袭人验收(迭代结束的演示)。所有项目管理涉及的主要元素都有了。

如何进行高效的进行头脑风暴

  • 组织内部的试错文化很关键,需要参与的人有意愿分享。
  • 参与头脑风暴的人,最好是由熟悉领域的和不熟悉领域的一起组成。熟悉的人有惯性思维,不熟悉的人有突破性的思维,两种组合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创新。
  • 头脑风暴的引导小技巧。可以考虑参与的人员的种类:实干家,批评家,梦想家。这样可以保证大家有足够的碰撞。时间15分钟一个迭代,3个迭代就差不多能产生一些好的idea。

感谢勤劳的志愿者小伙伴们

Untitled

最后感谢合作伙伴们

Untitled

践行敏捷实践,让工作变得更美好。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,交流落地经验。